在周襄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630年)秋季,晋文公联手秦穆公发起了对郑国的军事进攻温州股票配资,几乎将郑国彻底征服。然而,郑国的圉正大夫烛之武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外交手腕,成功游说秦穆公放弃了对郑国的夹击,转而与郑国结盟,随后带领秦军单独撤军回国。秦军撤退后,晋文公也意识到继续攻打郑国已不再是最佳选择。因此,在迫使郑文公立下流亡晋国的幼子公子兰为继任太子后,晋军也随即从郑国撤回。由此,晋、秦联合伐郑的战争宣告结束。
这场军事行动结束后,三国各自都认为得到了有利的回报——郑国保住了国土,还与秦国达成了实际的盟约;晋国则成功在郑国内安插了代理人(立公子兰为新太子),为日后进一步控制郑国政局铺平了道路;而秦国则通过在中原腹地留下军事力量,成功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力,能够在未来随时通过军队出入郑国,增加了对中原地区的掌控。
然而,秦穆公的突然撤军和与郑国的私下结盟,显然让晋文公感到愤怒和不满,这一举动为未来秦晋关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。原本深厚的秦晋关系,随着秦国的背离而逐渐变得敌对。此后,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从“秦晋之好”转变为长达两百年的敌对状态,彼此攻伐,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日的友好局面。
展开剩余78%周襄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629年),晋文公自郑国撤军返回后,为了整顿军队并嘉奖立功臣子,他决定在晋国清原举行大规模的军队检阅仪式,并趁机对军队编制进行调整。晋国之前为应对北方山戎而设立的“三行”(步兵阵列)被重新恢复为五军,在原有的“三军”基础上增加了“新上”和“新下”两军。晋国军队的实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增强,成为中原各国中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。
此时,晋国的五军将领分别是:中军将先轸,中军佐郤溱,上军将先且居(已故的狐毛继任),上军佐狐偃、下军将栾枝、下军佐胥臣、新上军将赵衰、新下军将胥婴等。晋文公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,也为自己的晚年做下了有力的军事保障。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,晋文公的生涯也接近尾声。清原之蒐,成为了晋文公最后一次检阅军队。
自秦穆公撤军后,晋国与秦国的关系逐渐恶化。晋文公虽然始终对秦穆公心怀感激,并力图维护两国之间的关系,但随着晋文公的老去,晋秦之间的矛盾逐渐不可调和。两国最终注定会因争夺霸业而陷入冲突,晋国和秦国之间的长久和平,成为了历史的泡影。
郑文公去世的春天(周襄王二十四年,公元前628年),楚成王派遣大夫斗章出使晋国,提出与晋国议和并建立联系。晋文公派阳处父回信,接受了楚国的议和请求,晋楚两国的关系从此进入了新一轮交往阶段。
晋文公的最后一次政务调整发生在同年夏季。晋上军佐狐偃去世后,上军将先且居请求晋文公任命新上军佐。晋文公将赵衰提拔为上军佐,并且对其他军职进行了调整,这也是他作为晋国国君的最后一次任命。
到了冬季,晋文公重耳,在享有“诸侯霸主、天子亲赐侯伯”之荣誉后,安然离世,留下了一个强盛、统一的晋国。
晋文公去世后,由其第三子晋太子驩继位,成为晋襄公。晋襄公继位后,继续扩展晋国的霸业,而这一进程与秦国的“东出中原”战略形成了直接冲突,导致晋国和秦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。两国的敌对关系在晋襄公继位后,迅速走向了对立。
晋襄公继位不久,他便收到了一则不祥的消息:在晋文公的灵柩被送往曲沃安葬的途中,突然从棺中发出像牛叫般的声音。晋襄公与群臣一起,跪拜灵柩,祈求先君的庇佑,并随即让太卜郭偃占卜吉凶。郭偃的卜辞预言不久后会有西方大国的军队从晋国境内通过,若晋国出征必能获得胜利。这一预言令晋襄公深感忧虑,似乎是秦国将趁晋文公去世的机会,发兵攻打晋国。
随后的几个月,秦穆公决定东出崤山,再度扩张秦国的影响力。此时,秦国在郑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,而郑国由于政局不稳,成为秦穆公进一步扩展霸业的目标。秦穆公决定借此机会出兵郑国,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,并与晋襄公争夺中原霸权。
晋襄公得知秦国即将出兵后,决定在秦军通过崤山时发动伏击,避免让秦国趁机攻占晋国霸业。最终,晋襄公带领晋军伏击秦军,展开了对秦国的反击战。这一战的胜负,将直接影响到两国未来的争霸格局。
周襄王二十五年(公元前627年)正月,秦穆公派遣孟明视为主帅,率领秦军从雍城出发温州股票配资,准备对郑国进行突袭。然而,晋襄公及时得到消息,决定出兵反击,展开了致命的伏击。秦军的东出行动,最终面临着晋国的强力反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